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25)
- Dec 02 Sat 2017 17:41
2017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十二年國教音樂教學的新展望」
- Aug 18 Fri 2017 18:09
冰河國家公園之天天十里路
- Jun 13 Tue 2017 16:35
表達性藝術治療─主題介紹「登山」
從運動的觀點看,登山有很多好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增加紅血球細胞增加輸氧量、降低神經系統的疲勞和精神緊張、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也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有幫助。
- Jun 10 Sat 2017 16:40
學校輔導─學期心得
因為準備教甄以及教專學程上學期的知能檢測,多多少少準備了一些輔導相關實務與理論的資料,其中,更有一些教育名言的蒐集,像是「在別人的需求中,看見自己的責任」、「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等,都專注在輔導就是助人的工作之概念,除了啟發我身為教育工作者應秉持的教育愛,也是隨時提醒自己檢視帶領學生時的活動安排與做法,是否都對學生有正向幫助。這學期,透過學校輔導與策略這堂課,有課本最重要三級輔導的導讀與解說、學校輔導老師訪談、兒童常見問題輔導策略與理論等三大方面進行探討,兼具理論與實務,此外,老師也補充很多學校現場發生的案例及輔導理論,使我對輔導工作有大大的瞭解。以前在回答口試問題時,總是沒辦法切中要點,僅能以理論面進行回答,透過學校輔導這堂課的活動,我聽到更多大中小型學校、不同地區學校的各種案例與分享,雖不是自身面臨的經驗,但也成為我輔導相關知能的重要養分,相信未來我進到小學現場時,也能將這些收穫運用於輔導工作中。
- Jun 06 Tue 2017 18:00
《小貓頭鷹讀寫營》影片心得
- May 22 Mon 2017 21:00
兒童青少年輔導─影片心得
這週上兒童青少年輔導時,老師播放了法國得獎片老師上課了系列的壞小孩影片,要我們想想要怎麼幫助片中受暴的女孩,如果我是她老師,會有什麼輔導策略。我認為對學生最直接的影響是家庭,除了在家中的時間外,次多時間在學校,兩者皆屬於微系統。家中親人若能給予支持是最好,但在賽兒的案例中,因為賽兒明顯對學校中的同學和老師有敵意和防衛心,如果是我,我會定期、定時找賽兒有單獨的談話時間,藉著每次會談,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會在觀察賽兒的所有作品、學業進展和上課狀況,將觀察寫在輔導紀錄中。發現賽兒只對小丑說心事後,因為這學期還上了遊戲治療,我會採遊戲治療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學生卸除防衛心,且可能在遊戲中會將心事無意間說出,拿不同玩偶與小丑進行遊戲或對談,或請賽兒導演個小劇場,將所經歷的可怕事件用布偶呈現。我覺得這樣的練習很好,因為以後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和家長,練習要怎麼處理類似案件,和同學討論,和老師請教等等,都會成為我的養分。
- May 05 Fri 2017 21:00
讀經教育─心得
中國古代就開始有儒家以讀四書五經為主,從王材貴教授開始認為,讀經要讀「最有價值的書」,所以擴大了範圍,認為經、史、子、集都可以。中國的讀經有兩種意思,一為「反覆諷頌背誦吟哦」,另一種則為「抽繹其義,至於無窮」。書上寫的讀經,希望是以有效的讀書方,就是諷詠記誦,反覆的讀,讀到滾瓜爛熟,讀到背起來。讓我聯想到練鋼琴曲子,也是要不斷練習,練到自然而然手就會彈的本能反應,我常跟學生說,練到這樣的程度,你就能開始好好用耳朵、用心欣賞去欣賞音樂,而不會只顧著雙手和眼睛在忙碌的「工作」。
- Apr 13 Thu 2017 19:00
香港樂善堂王仲銘中學何世敏校長「自主學習在香港的推動經驗」演講心得
- Apr 04 Tue 2017 21:00
讀經教育─心得
體制外的讀經教育可以分為家庭的讀經、業餘的讀經班和全日制讀經班(在家自學)、寒暑假的讀經班和海外讀經班等。眼觀教學現場多為融入式課程,許多學校會推動全校性的讀經,但僅止於一個讀經活動,例如每學期的讀經小博士,大部分都是以各班導師的意願推動。過去代課期間,幾乎每一班都實施班級式融入式讀經,教師會利用上課後的五到十分鐘讓學生讀經,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收心,希望孩子在上課前能進入專心一致的狀態,但這卻不符合讀經的用意,讀經只是被當作是收心的工具。
- Mar 27 Mon 2017 21:00
教育心理學─讀後心得
這週教育心理學上到班級經營的理論,學生實際應用在有意義的學習時間只有教學時間的三分之一,這句話我在實習的時候有聽過老師前輩說過,剛畢業的我覺得怎麼可能,但後來進到教學現場觀課、教課,才真的體會到,原來要管控好教室的秩序,這是對課堂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可能給學生良好品質的學習。文中也有提到要教學生會自我管理,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我自己也有親身的體驗,以往觀看學校名師教學時,總覺得那老師就是比較兇,所以鎮得住學生,學生會聽他的;換做自己教學時,以為扳個臉孔,學生就會聽話,其實帶心比較有效,當學生信服於你,你說的話就自然有效,不一定要兇,古代也有這樣一句話「嚴官出厚賊」,你越兇,學生不服你的話,他會找到更多方法來搗亂,因此,兇悍並不是有效能的管理方式。比較有經驗之後,透過聲音、眼神和肢體等可以讓學生知道老師所要求的事。經過同學的報告後,也學到很多不同的方法,知道可以交替使用,並不一定要一種用到底,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也是老師重要的能力之一。
- Mar 14 Tue 2017 17:00
教育史─師生關係
課堂中,老師將中西教育史做統整的討論,才漸漸領悟原來教育史要學的是從古自今的教育歷史的演變,師生關係的變化和當時文化的轉變等。所以透過這些史料的比較,促使自己反思並自我檢視,看待事情不能總用單一觀點。
- Mar 08 Wed 2017 08:00
諮商技術─練習之反思
諮商時,我會面帶微笑和專注的看著個案,顯現專注聆聽的感覺,個案也較易感受到受關注的態度。但一開始,不習慣錄影的感覺,有點緊張,事後看影片的時候,發現我會一直眨眼睛,會顯得不自然,也是當下沒有察覺到的現象。另外,我在做摘要、重述或反映內容時常會把句子說得太冗長,感覺會不夠精確,也會很怕又繞得太遠而偏題,不夠聚焦。可能也跟我在猶豫要用什麼語詞有關,思考的時候會有停頓,不知道這樣會不會造成個案覺得不肯定,或不容易讓個案信服諮商師?真的演練過,我更覺得問問題是很難的技術,問題要問得很好,才能夠獲得需要的資訊,我也常會把問題問得很長,好像不易個案聽懂理解。要問到催化性的問題,也是很困難的,我覺得我還沒能夠掌握到問好的問題的敏銳度。諮商技術真的有好多眉角,看來還需要多多練習呢!幸好我的夥伴都能互相幫忙。
- Feb 27 Mon 2017 08:00
教育哲學─傳遞知識
這週談到的主題是教材選擇的知識判準,探討老師要傳遞知識什麼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可以也是何傳遞給學生呢?要用什麼形式呈現給學生?因此要分辨知識、信念、偏見和迷信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從力量大小、支持者數量等來比較,從哲學的角度看,知識就是有充分證據。身為老師,在教材的選擇上需要非常謹慎小心,他關乎教得對不對、有沒有辦法達成教學目標。有些老師為了上課便利之餘,隨選手邊有的影片做為教材,或是六年級畢業考後,讓學生自己帶家中影片到學校播放,這些都是有疑慮的,如影片語課程內容無關,影片的內容洽不恰當,有沒有教育意義;或影片的取得方式是盜版下載,對小朋友來說就是不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潛在課程,是一個錯誤示範;或讓小朋友帶家中的打鬥片和鬼片到校播放,影片內容多為血腥、暴力且不適合國小學童,也不合Peters所說的合自願性、合認知性和合價值性。知識判準有三種方式:一致說(理論上需有邏輯一致的概念系統,有可以做為活動依準的原理原則)、符應說(信念和客觀世界的實況相符合,眼見為憑)和實效說(強調知識必須能解決問題,為生命帶來「有用」的實際利益)。文中用了藝術作為例子,從一致說的角度藝術注重心靈的觸發和創作的過程,雖然創作仍有原理原則,但在很多人眼中藝術只是藝能科,在升學主義下是弱勢的邊緣學科;符應說認為越符合客觀世界越有價值,但藝術中有抽象藝術,抽像裡面也蘊含了情緒表達和創作的藝術價值,文學中也有科幻世界,和現實世界不同但也有激起想像力和好奇心的價值;實效說強調要有用,說到這點,我非常有感觸,在學音樂的一路上就常常被問,學音樂有什麼用?老一輩的長輩也會這樣問,怕我們學藝術的以後會沒飯吃,家教時也一直回答家長和學生這類的問題,但在我學習過程中我覺得學音樂使我學到更多觀察力和敏感度,很多情緒、表現方式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有經驗,透過音樂的帶領,讓我可以看見和聽見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世界,透過音樂我也能寄託自己的情緒,我覺得很慶幸我懂音樂,也很慶幸我學音樂。所以有沒有用來判斷價值真的無法在藝術上說得通。教育價值等於知識的價值嗎?因此在文章中得到結論是教材或學科的選擇不能純以單一的知識證成判準為依據,而可以同時參考三判準來設計理想、周全的課程,用更多元的角度來選擇和以學生的角度為出發點,教導學生有思考能力,才能使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 Jan 10 Tue 2017 08:00
教育哲學─關於「好」
關於「好」,真的是站的角色不同就有不同想法,有父母覺得成績好,未來工作好,才是「好」;另外有父母是對成績不重視,而看重子女有沒有發揮潛能;對學生來說,它們認為「好」是功課少一點、考試少一點,我很同意從教育的內在目的來看,「好」是重視學生全人的身心發展,發展每個人不同的內在價值。再來是,「我是為了你好」的概念討論,文章提到「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的不同,前者是不受阻礙或干涉的自由,但在社會中,這樣毫無節制的自由可能損害其他團體或個人;後者則主要強調每個人能自由地做自己,有自主的自由。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像學校團體常以團結、達成共同目的為理由,制定規矩、命令,這種以「我是為了你好」理由干涉他人自由的態度、作法都是一種「父權主義」的表現,學生雖然還經驗不足但仍需要給與自我決定的空間,需要師長引導,透過傾聽、討論與溝通,而不是一味的強加長輩的想法要學生遵從。自己的成長過程也聽過不少「為了你好」、「不用問,照我說的做就對了」,雖然我父母親沒有採很強烈要求的手段,但也時常聽同學敘說親身體驗,相較之下,就很感謝父母給與我的開明教育,自己的親身經驗是隨時與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雖然他們仍有可能不接受,但給與雙方一點時間,讓他們相信你自己的選擇。以我的例子來說,我很喜歡旅行,有多次自助旅遊經驗,每一次都把計畫做詳細、注意個人安全,最終也安全完成任務。有次計畫一個人到緬甸,我爸媽一開始相當反對,但我解釋當地的鄉土民情和把我的計畫詳細列表,包括住宿及當地電話,也一一解除他們提出的疑慮,後來我爸媽同意了,因為「信任」我有能力獨立解決問題,這就是我們家溝通的方式,透過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其實雙方都在成長,爸媽學會放手與相信,小孩學會責任與成長,真的不用強加自己的想法或價值觀在別人身上。
- Jan 03 Tue 2017 08:00
諮商概論─深夜加油站遇到蘇格拉底討論
- Dec 26 Mon 2016 01:30
一上學習心得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教專生活的第一個學期剩下兩週就要結束了,回想一開學還有點不知道教專生活的恐怖,到真的面臨一週有好多個報告和作業,第一次上台報告的矬樣還歷歷在目,後來面對報告都會與組員先練習,確認彼此要說的內容,越練默契越好,也有共同目標,這樣像軍中生活的緊湊感、壓迫感,讓我們越來越有革命情感,我覺得是份額外的收穫。面對某些課程和作業,有時會覺得好像在教學現場會用不到,學起來覺得吃力,也覺得無法吸收,由其又同時有那麼多門課要修,根本沒有辦法有效學習,我希望課程可以不要那麼重,求精和質,而不是「看起來」好像修了很多課,但實際上卻沒辦法真的學習,去修那些可能用不到的科目,同時也是犧牲了其他學習的時間和腦容量,這樣得不償失。
- Nov 26 Sat 2016 08:00
新教育與新教師學術研討會心得
有幸參與這次的海峽兩岸教師教育論壇,在多場演講中聽到兩岸學術制度和發展的不同,接觸了大陸和日本的教育。在前教育部長吳清基的演講中,提到教育是人類希望的工程,可以是國家的第一道防線,守護國家價值文化,對於個人來說教育是翻身,向上社會流動的途徑,能帶領個人往追求實現卓越邁進,成人之美。教育是要教會,讓學生學會而不是只有教過,如同Peters說的三大規準論:合認知性、合自願性和合價值性,教育才能達其功效,老師手上要隨時有把評量的尺,拿捏自己教學內容,對自己教學的聚焦點是什麼,希望學生學會的是什麼。另外,教師是具有公信力的,教師不會嫉妒學生的成就,會真心希望學生有所收穫,有成就。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影響,是有熱忱、有溫度的,一旦變成市場化,有目的性、利益性,一切都變調了。希望自己能成為有愛心的老師,有價值性的老師,不因為教育環境改變而忘了自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