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國小一年級入學的前十週是注音符號的教學,直到四年級課本中的文字都會加上注音符號,以利學生學習,在往後的學習上也時時會用到注音符號,如國語文競賽中朗讀、字音字形的部分、話劇表演等。注音符號共有41個,教給學生的共有37個,分別是:聲母21個、韻母12個和介音3個,另外還有3個音素ㄪㄫ广及1個空韻 ,平時拼音不會用到,但念其他方言時會用到。以下為影片中提到的注意事項:
- 聲母都是無聲的嘴型,在念ㄅㄆㄇㄈ的時候會加上母音ㄜ,有時學生念外婆的ㄆㄛˊ跟伯父的ㄅㄛˊ會在中間加上ㄨ,必須提醒學生改掉,還有念ㄐㄑㄒ時加上母音ㄧ,為的是教學時能很快發現學生的錯誤。念ㄐㄑㄒ不用咬太重,不用舌頭抵住牙齒。
- 念ㄈㄏ的時候,要分辨不同的發聲嘴型,ㄈ是上排牙齒輕咬下唇,ㄏ則唇齒沒有相碰。
- 翹舌聲母ㄓㄔㄕㄖ;平舌聲母ㄗㄘㄙ;捲舌聲母ㄦ,翹舌音和捲舌音差在舌頭的捲度,翹舌是舌頭翹(抬)起來,捲舌則是捲超過90度。翹舌念ㄑㄧㄠˊ代表動詞,為舌頭從平到翹起來的過程都發出聲音,翹唸ㄑㄧㄠˋ時代表形容詞。
- 韻母分為單韻母ㄚㄛㄜㄝ;複韻母ㄞ(ㄚㄧ) ㄟ(ㄝ一) ㄠ(ㄚㄨ) ㄡ(ㄛㄨ),指導學生念複韻母時要強調尾音;聲隨韻母ㄢ(ㄚㄋ) ㄣ(ㄜㄋ) ㄤ(ㄚㄫ) ㄥ(ㄜㄫ),指導學生念聲隨韻母時要強調鼻音,還有ㄣㄥ的開始嘴形一樣從ㄜ開始,ㄢㄤ嘴型一樣從ㄚ開始。開始時念一樣的嘴型,還需要強調最後收尾的差別。
全站熱搜